设计模式之适配器模式(七)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两个对象因接口不兼容而不能在一起工作的实例,这时需要第三者进行适配。例如,用直流电的笔记本电脑接交流电源时需要一个电源适配器,或者我们想用充笔记本的电源又可以充手机等。

适配器模式的意图在于,是不同接口的类所提供的服务为客户端提供它所期望的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能一起工作。

适配器模式的结构

适配器模式(Adapter)包含以下主要角色。

  • 目标(Target)接口:当前系统业务所期待的接口,它可以是抽象类或接口。
  • 适配者(Adaptee)类:它是被访问和适配的现存组件库中的组件接口。
  • 适配器(Adapter)类:它是一个转换器,通过继承或引用适配者的对象,把适配者接口转换成目标接口,让客户按目标接口的格式访问适配者。

适配器模式的结构图如下所示:

适配器模式的结构

适配器模式的实现

talk is cheap, show the code:

目标接口

1
2
3
public interface Target{
public void request();
}

适配者类

1
2
3
4
5
public class Adaptee{
public void specificRequest(){
System.out.println("适配者中的业务代码被调用!");
}
}

适配器类

1
2
3
4
5
6
7
8
9
public class ObjectAdapter implements Target{
private Adaptee adaptee;
public ObjectAdapter(Adaptee adaptee){
this.adaptee=adaptee;
}
public void request(){
adaptee.specificRequest();
}
}

测试:

1
2
3
4
5
6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适配器模式测试:");
Adaptee adaptee = new Adaptee();
Target target = new ObjectAdapter(adaptee);
target.request();
}

结果:

适配器模式测试:
适配者中的业务代码被调用!

常见案例及应用场景

常见案例:在 LINUX 上运行 WINDOWS 程序;Java 中的 jdbc。
应用场景:

  • 以前开发的系统存在满足新系统功能需求的类,但其接口同新系统的接口不一致。
  • 使用第三方提供的组件,但组件接口定义和自己要求的接口定义不同。

总结

适配器模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 客户端通过适配器可以透明地调用目标接口。
  • 复用了现存的类,程序员不需要修改原有代码而重用现有的适配者类。
  • 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解耦,解决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接口不一致的问题。

其缺点是:对类适配器来说,更换适配器的实现过程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