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解释器模式(二十)

在软件开发中,会遇到有些问题多次重复出现,而且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规律性。如果将它们归纳成一种简单的语言,那么这些问题实例将是该语言的一些句子,这样就可以用“编译原理”中的解释器模式来实现了。

解释器模式的意图是根据事先定义好的一系列组合规则,组合可执行对象。

解释器模式的结构

解释器模式包含以下主要角色。

  1. 抽象表达式(Abstract Expression)角色:定义解释器的接口,约定解释器的解释操作,主要包含解释方法 interpret()。
  2. 终结符表达式(Terminal Expression)角色:是抽象表达式的子类,用来实现文法中与终结符相关的操作,文法中的每一个终结符都有一个具体终结表达式与之相对应。
  3. 非终结符表达式(Nonterminal Expression)角色:也是抽象表达式的子类,用来实现文法中与非终结符相关的操作,文法中的每条规则都对应于一个非终结符表达式。
  4. 环境(Context)角色:通常包含各个解释器需要的数据或是公共的功能,一般用来传递被所有解释器共享的数据,后面的解释器可以从这里获取这些值。
  5. 客户端(Client):主要任务是将需要分析的句子或表达式转换成使用解释器对象描述的抽象语法树,然后调用解释器的解释方法,当然也可以通过环境角色间接访问解释器的解释方法。

解释器模式结构图

解释器模式的实现

解释器模式实现的关键是定义文法规则、设计终结符类与非终结符类、画出结构图,必要时构建语法树,其代码结构如下:

抽象表达式类

1
2
3
4
interface AbstractExpression
{
public Object interpret(String info); //解释方法
}

终结符表达式类

1
2
3
4
5
6
7
class TerminalExpression implements AbstractExpression
{
public Object interpret(String info)
{
//对终结符表达式的处理
}
}

非终结符表达式类

1
2
3
4
5
6
7
8
9
class NonterminalExpression implements AbstractExpression
{
private AbstractExpression exp1;
private AbstractExpression exp2;
public Object interpret(String info)
{
//非对终结符表达式的处理
}
}

环境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lass Context
{
private AbstractExpression exp;
public Context()
{
//数据初始化
}
public void operation(String info)
{
//调用相关表达式类的解释方法
}
}

常见案例及应用场景

常见案例:编译器、运算表达式计算。

应用场景:

  1. 当语言的文法较为简单,且执行效率不是关键问题时。
  2. 当问题重复出现,且可以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来进行表达时。
  3. 当一个语言需要解释执行,并且语言中的句子可以表示为一个抽象语法树的时候,如 XML 文档解释。

总结

解释器模式可以让你根据创建的类层次结构来组合可执行对象。层次结构中的每个类都实现了一个公共的操作,比如operation()。一般该方法都需要一个额外的上下文对象,用来存储重要的状态信息。

解释器模式的其主要优点如下:

  1. 扩展性好。由于在解释器模式中使用类来表示语言的文法规则,因此可以通过继承等机制来改变或扩展文法。
  2. 容易实现。在语法树中的每个表达式节点类都是相似的,所以实现其文法较为容易。

主要缺点如下:

  1. 执行效率较低。解释器模式中通常使用大量的循环和递归调用,当要解释的句子较复杂时,其运行速度很慢,且代码的调试过程也比较麻烦。
  2. 会引起类膨胀。解释器模式中的每条规则至少需要定义一个类,当包含的文法规则很多时,类的个数将急剧增加,导致系统难以管理与维护。
  3. 可应用的场景比较少。在软件开发中,需要定义语言文法的应用实例非常少,所以这种模式很少被使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