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二)

观察者模式的意图是在多个对象之间定义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会通知依赖于它的对象,并根据新状态做出相应的反应。

观察者模式的结构

观察者模式模式的主要角色如下。

  • 主题(Subject):它提供了一个用于保存观察者对象的聚集类和增加、删除观察者对象的方法,以及通知所有注册过的观察者对象的方法。
  • 抽象观察者(Observer):它是一个抽象类或接口,它包含了一个更新自己的抽象方法,当接到具体主题的更改通知时被调用。
  • 具体观察者(Concrete Observer):实现抽象观察者中定义的抽象方法,以便在得到目标的更改通知时更新自身的状态。

其结构类如图所示:
观察者模式结构图

观察者模式的实现

抽象观察者:

1
2
3
4
//抽象观察者
public interface Observer {
void response(); //反应
}

具体观察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观察者1
public class Observer1 implements Observer {
public void response(){
System.out.println("具体观察者1作出反应!");
}
}
//观察者2
public class Observer2 implements Observer {
public void response(){
System.out.println("具体观察者2作出反应!");
}
}

主题类角色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public class Subject {

private List<Observer> observers = new ArrayList<Observer>();
//增加观察者方法
public void add(Observer observer){
observers.add(observer);
}
//删除观察者方法
public void remove(Observer observer){
observers.remove(observer);
}
//通知观察者方法
public void notifyObserver() {

for (Observer obs : observers) {
obs.response();
}

}
}

测试类:

1
2
3
4
5
6
7
8
9
@Test
public void testObserver(){
Subject subject = new Subject();
Observer obs1 = new Observer1();
Observer obs2 = new Observer2();
subject.add(obs1);
subject.add(obs2);
subject.notifyObserver();
}

常见案例及应用场景

常见案例:MVC模式中的模型与视图的关系。
应用场景:

  • 一个抽象模型有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依赖于另一个方面。将这些方面封装在独立的对象中使它们可以各自独立地改变和复用。
  • 一个对象的改变将导致其他一个或多个对象也发生改变,而不知道具体有多少对象将发生改变,可以降低对象之间的耦合度。
  • 一个对象必须通知其他对象,而并不知道这些对象是谁。
  • 需要在系统中创建一个触发链,A对象的行为将影响B对象,B对象的行为将影响C对象……,可以使用观察者模式创建一种链式触发机制。

注意事项: 1、Java 中已经有了对观察者模式的支持类。 2、避免循环引用。 3、如果顺序执行,某一观察者错误会导致系统卡壳,一般采用异步方式。

总结

优点:

  • 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是抽象耦合的。
  • 建立一套触发机制。

缺点:

  • 如果一个被观察者对象有很多的直接和间接的观察者的话,将所有的观察者都通知到会花费很多时间。
  • 如果在观察者和观察目标之间有循环依赖的话,观察目标会触发它们之间进行循环调用,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 观察者模式没有相应的机制让观察者知道所观察的目标对象是怎么发生变化的,而仅仅只是知道观察目标发生了变化。